马永胜行稳致远,一生一事
年是马永胜决意回国、投身祖国工程信息学事业的第一年,迎着9月开学季的阳光,他在南方科技大学度过了第一个教师节。马永胜感慨良多,人生中的每一个时刻他都全力以赴,没有浪费一次机会,一路顺利走到了现在。这位刚回国不久的资深教授多年来醉心于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及集成制造,致力于先进信息学特征理论,并把该理论扩展应用于跨学科网络化协同工程、智能信息语义学等方面。在这些技术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他和团队坚持开展深度信息集成、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技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站在全新的起点上,马永胜将继续与先进的工业软件为伴,挑战新的目标,为中国的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分析和集成制造发挥独属于他的光和热。
马永胜
迈向更广阔的世界
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科布尔镇的马永胜,似乎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外面的世界有着莫名的向往。家乡给他的馈赠是坚定的性格。在那个特别困难的年代里,读书是摆在他面前的唯一一条能连通外面世界的路。
年少的马永胜似乎习惯了离家进入各个寄宿学校的不安与适应,一直很努力。年,他幸运地考入了内蒙古集宁一中,这是当地最好的高中。“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的老师花了非常多的精力,钻研了很多教学方法,让我们一整个班的学生都考上了大学,其中有五个考上了清华大学。”马永胜正是五个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之一,时隔多年他仍然感谢老师们的辛勤奉献,他们像一棵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扎根于西北边陲,为学生们遮风挡雨,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让这些“吃苦”的孩子考入心仪的大学,送更多的“白桦树”苗子到外面的世界扎根成长。
年的秋天,走进清华大学这所培养了众多杰出校友的一流学府,马永胜仍是最活跃、最勤奋的学生之一。从当时欠发达的内蒙古走进清华大学,成为他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初入清华大学的他,就读于精密仪器系。“一说到精密仪器,我总是会想到一些上天入地的神奇又精准的仪器,对我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我觉得在这个专业的学习一定是充满挑战的。”
抱着这样的想法,马永胜像海绵一样不停地吸收各种新知识,参加各种社团活动。5年的清华岁月倏忽而过,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忙着本科毕业设计的他,受到了蔡复之和张玉峰两位老师的关心和照顾。“我当时在天津做项目,老师就派车从北京把仪器设备送到工厂,让我们这些学生用上学校当时最先进的设备;他们常深入工厂给我们最好的科研指导,引导我们做出最好的结果。”马永胜从老师们的身上看到了一种追求科学事业的宝贵精神,他们把做学问的方法变成生活中最自然的习惯,持续地坚持下去。这是他在清华就读期间收获的宝贵财富,让他在日后的人生中受益无穷。
年,清华大学学生部和精仪系为马永胜争取到了非常难得的深造机会——国家公派去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大学(UMIST)攻读博士学位。马永胜再一次有了迈向更广阔世界的机会。
据了解,曼彻斯特是英国第二大的城市,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化城市,也是英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与商业、金融、工业、文化中心。坐落在此的曼彻斯特理工大学更是实力不俗,在英国乃至全球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学术地位一流,校友包括25位诺贝尔奖得主和众多国际名人。
尽管基础扎实、求知若渴,但英语不太好、短时间无法融入英国文化环境的情况,让马永胜的求学之路面临巨大的挑战。在新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他发现最困难的地方是如何克服文化上的鸿沟,如何建立起中国人自己的自信。“我们要虚心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更能体会到中国人的兼容并蓄、不屈不挠的家国理念,文化精神、制度也是非常优秀的,慢慢地,就有了一种自信。”这样的自信给了马永胜克服语言学习和文化差异,从容不迫地在国际舞台交流和绽放的勇气。
来到英国的马永胜,师从Dr.G.Barrow和Dr.S.Hinduja开始系统学习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基本理论。在两位导师细致认真的指导下,马永胜针对计算机辅助智能加工早期软件技术理论与系统开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收获。
当时CAD/CAM系统功能还十分有限,在复杂刀具轨迹生成方面一直存在无法预测材料剩余几何形状及难以有效进行加工工况仿真的问题。马永胜利用Voronoi图算法,完整解决了铣削加工穴和开放表面的螺旋(外出和切进)轨迹生成的终极层收敛问题。并且他还利用二维轮廓演进,有效预测加工切削角度与余量,因而为切削加工参数优化提供了量化计算的前提条件。最终马永胜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博士的学位,为科研之路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英国恩师对待学术的认真和对学术的执着追求,深刻地影响了马永胜的人生轨迹。面对博士毕业后第一次工作的选择,马永胜选择了坚守初心,继续从事CAD/CAM专门技术研究,并在钻研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关系。“经过这么多年的求学,终于毕业了,我觉得是时候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了。”在他看来,用研究的理论方法解决具体工业中的实践问题才是他想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年,马永胜加入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其间,他成功利用关联特征的概念,很好地完成了CAD/CAPP/CAM集成,解决了计算机辅助模具设计与制造集成中的复杂几何曲面与刀具轨迹生成的依赖关系建模中一系列难题,并因此受聘精密橡胶制品公司兼职技术顾问,成功地把关联特征概念应用于工程盖板设计、鹰架架构设计等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当时新加坡政府正聚集一批人才从事精密工程工作,这正是我在英国学到的东西,所以去新加坡参与精密工程研究,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是我应该要干的事。”马永胜说。
如果说进入集宁一中是马永胜接受优秀教育的第一步,来到清华大学是他人生逐梦的第二步,那么从清华大学被公派到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大学读研,就是他近距离接触广阔世界的第三步,而从英国飞往新加坡,开始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则是马永胜迈向事业奋斗更广阔前景的第四步。在新加坡面对着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新兴技术领域,马永胜一往无前。
年,马永胜(左三)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任教期间与毕业学生合影
追求一生的事业
在追求卓越先进技术的初心驱使下,为了有机会参与最具挑战性的研发项目,年,马永胜辞去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的工作,加入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院,开始模具方面的软件设计工作。在这里,他和南洋理工大学TorShuBeng、GrameBritton两位教授合作,得到了新加坡政府万新元(约万人民币)的资助,带领团队研发基于UG(Unigraphics)模具的自动设计软件。软件开发的过程充满了技术和人才挑战,马永胜和团队两年内开发出注塑模具设计软件产品QuickMould。
在传统的设计方法下,当时做一个模具的三维设计需要大概3个月的时间,但马永胜开发的QuickMould只需要3~4个星期就可以完成一套模具的三维设计。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QuickMould在新加坡的23个工厂进行了试用,试用结果表明,模具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形成了很可观的经济效益。
“QuickMould产品是在世界知名的Unigraphics这个软件基础上开发的,所以Unigraphics公司对我们的研发十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