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拍了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专门打脸

北京治湿疹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210405/8814564.html

前段时间叔的朋友找工作,随意的更新了一下简历,就有很多电话打来。

这些电话基本不是房地产行业就是教育机构,说白了就是都和中介扯上点关系,叔暗自感叹这个行业的兴旺蓬勃,对相关人员也是求才若渴。

再往前推几年,中介其实已经覆盖到了各行各业,你买房租房得找,出国留学得找。嗯,就是楼盘开盘也得找中介。

是的,叔今天想说的这部电影就是关于一个中介的兴衰史,这个中介不卖房不租房,她恰恰是在给房地产商提供服务。

《梦想帝国》

话说本片的导演大卫·博伦斯坦,曾作为富布莱特学者来到四川做人类学研究,他本身也是一个人类学博士。如同很多在街头被发掘的明星一样,大卫在四川也遇到了他的“星探”,凭借着自己比较业余的萨克斯技术,被包装成了“著名”乐队成员,在各大地盘开盘时进行走穴表演,让楼盘蒙上国际化的色彩。

这个发掘他的“星探”是一个Yana的中介,她将老外打造成歌手、工程师、卫兵,只为给房地产造势,在争相追逐“国际化”的时代,这些不同肤色的人就被打造成了“国际化”的代表。

换而言之就是靠脸吃饭。

这些老外每次参加活动都能得到不菲的报酬,哪怕他们只是装装样子,他们觉得自己就像动物园里被参观的动物,所以戏称自己为“白猴子”。

在沉迷于走穴的过程中,大卫也近距离体会了“白猴子”这个中国特色行业,机缘巧合下这个行业也被他拍成了这部纪录片《梦想帝国》,整部电影可以说是中国魔幻现实主义的最佳注解。

纪录片以经纪人Yana从年到年在重庆打拼的兴衰史为视角。

Yana是从小地方到重庆打拼的年轻人,她的梦想就是挣钱让父母住上大房子,过上好生活。来到重庆,她和本地人Jimmy一起弄了一个经济公司,招揽了各种老外,旨在让他们参加房地产开盘活动,他们通过房地产商赚钱,房地产商又通过这些老外推销楼盘,双赢。

年Yana来到重庆开启了她的中介事业。

那一年中国二三线城市房地产事业蒸蒸日上,三天两头就有新的楼盘开盘,难免有很多地理位置不怎么样也没有名气的楼盘无人问津。

开发商们得想各种花招来吸引顾客,Yana就负责承接这些项目,她的方向也很直观——以老外为噱头。通过老外的花式站台,楼盘会自带“高大上”“国际化”的印象,吸引大把中国人的目光。

甚至开发商还会包装出楼盘中有个老外居住区的假象,潜台词就是这可是老外扎堆居住的高级社区。

Yana寻找“白猴子”的方法也比较随意,朋友介绍、酒吧偶遇,她会上前去问那些不同肤色的老外想不想兼职,有没有特长。

只要会点乐器的基本都能成为某著名乐队成员,不会乐器的可以当模特走秀,再不济扮演个“英国侍卫”也有不少人上前合照。

在Yana这边,这些老外也按着人种明码标价,白人最贵黑人印尼稍微便宜点。

对于老外们而言,“白猴子”的经历也相当猎奇,在他们自己都感觉非常普通的表演过后,换来的却是台下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在一个又一个房地产开盘的舞台上,本来只是路人的他们,第一次获得了巨星版的待遇。

包装一下,拍个硬照,TNT乐队看着有模有样。

转身又变成工程师,在会上谈笑风生。

在这个充斥着机遇的时代,Yana和她的团队抓住了机会,她在业务上的努力加上Jimmy在拉投资上的努力,第二年他们办公室扩大了好几倍,离她想要的成功也更近了一步。

然后当时间走到年,房地产行业陷入低迷,他们的辉煌也随之走远。

本来生意多到接不完的Yana转眼间必须到处去推销,在房地产招商会上逐个问有没有对外籍表演者的需求,好的时候有人问问价格,不好的时候直接得不到回应。

甚至有时候做完一个表演她都没办法提前给“白猴子”工资,要等到地产公司结算才有得给。

Yana的世界面临着某种程度的崩塌。

公司那与收入不成正比的开销,换成了累累的负债。

负责外交的Jimmy抢尽了她的风头,不愿意去应酬的她在外界眼里不过是一个陪衬。

曾经帮忙做过推广的楼盘,后来变成众矢之的,业主集体抗议在卖房之前的承诺都是屁话。

这些种种,让她陷入迷茫,这件事走下去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

最后,她还是走向了归途。

过去的理想越来越远,两年时间都成了一场泡沫。

作为女性的Yana在国内谈生意的酒桌文化上也往往处于下风。

她坦言曾经被介绍给某老板,然后牺牲了色相,从那以后她就决定再也不去喝酒应酬,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她在公司逐渐边缘化,最终把股份都卖给了Jimmy。

这场关于房地产关于“白猴子”的梦,如同这个社会一般魔幻,好在她还有无条件支持她的家人,以及年轻的生命。Yana还会继续闯荡,继续看看更高更大的世界,不过这一切应该再与“白猴子”无关了。

不得不说,“白猴子”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独有的现象,魔幻现实主义直切命脉,盲目的人种崇拜,让这些简陋无比的套路一次次的成功。

叔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不禁觉得荒谬又好笑,在那些低劣的演出下,那些欢呼的人群,自然给表演上了一层厚厚的人种滤镜,似乎每个人都是这场旁观者看着低智闹剧的促成者。

但是抽离开作为观众的上帝视角,回想电影中的种种在现实生活中似乎也不是什么太奇怪的事,所谓的魔幻其实我们早已是其中的一环,所谓的欺骗我们也早已麻木习惯。

叔感觉我们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以抽离的角度来看看这个社会,或许才能真正引发一些思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45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