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证券投资业务有哪些中介作用通过哪些途
银行证券投资业务有哪些中介作用?通过哪些途径传递影响?
简介
银行的证券投资业务的中介作用是什么?而效果是通过什么渠道传播的?本文将提出个人观点。
1.银行在证券投资业务中的中介作用
回顾文献可以发现,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中存在着信用评价、竞争、保险和习惯效应等机制,它们分别从信贷配置、银行间竞争、保险制度、投资者投资行为和收益水平等角度描述了货币政策发挥影响的具体路径。然而,所有这些机制的核心思想是,货币政策的紧缩程度和银行的风险承担是负相关的,也就是说,较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会鼓励更高水平的银行风险承担,但较紧缩的货币政策环境会抑制它。
证券投资业务是银行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也受制于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在宽松的政策下,整体利率水平下降,货币供应量增加,银行一方面由于存贷款利差降低而需要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在资产收益率下降的刺激下,银行提高了风险承受水平,导致银行风险资产的种类和数量增加,证券投资资产的比例提高,风险承担水平也随之提高。而在限制性政策下,利率水平提高,货币供应量减少在限制性更强的政策下,利率提高,货币供应量减少,因此,银行的存款和贷款的利差增加,风险资产的比例减少,目的是减少损失和风险。在整个过程中,投资组合业务作为传递货币政策效果的桥梁,与银行的收入来源相联系,投资组合业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传递其效果。
2.信号传递机制
当货币政策的宽松或紧缩程度发生变化时,利率、货币供应量、银行间贷款利率+率等指标就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当货币政策有松动迹象时,中央银行就会增加货币供应量,表现为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提高,同时利率水平也会向下调整,如银行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下降。投资者可以通过这些指标的变化方向和幅度来判断当前货币政策的松紧调整趋势,也就是说,这些指标是市场主体了解政府对未来经济形势判断的信号。在信号机制下,政府在市场上发布未来利率变化的信息,影响投资者对未来市场形势的预期,随着投资者预期的改变,其投资行为也会相应改变,从而达到调节市场的效果。
从银行的角度看,当货币政策放松时,市场利率水平下降,投资者收到这一信号,产生对资本市场未来发展和繁荣的预期,所以他们倾向于将资金从银行转移到资本市场,导致银行的存款资金减少。加上存款和贷款的利差收窄,整体收益水平下降,导致银行通过证券投资赚取收益,因此,证券投资的种类和数量增加,风险承担的水平也随之增加。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利率水平的下降也会导致资产价格的下降,投资者可以预期未来资本市场的发展将放缓,并可以将资金从资本市场转移到银行以减少损失。
此时,银行的风险水平下降,因为他们选择减少证券投资组合,以保持这一收益水平,并减少损失,因为他们的存款和贷款扩大了,更容易获得更高的回报。在这种机制下,货币政策通过改变投资者对期货市场的预期来影响银行的风险承担,这也可以看作是通过改变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来影响银行的风险承担,利率、货币供应量和其他指标的调整是投资者行为变化的触发因素。因此,信号机制是一种间接机制,这一路径是所有通过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传递货币政策的机制的起点。
3.利益追求机制
当市场利率与投资者的目标利率之间存在差异时,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就会受到刺激,在寻求高额回报的心理驱使下,风险承受水平会发生变化,风险水平也会发生变化,这些利率之间的差异越大,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就越强烈,求利机制的有效性就能越大。当货币政策趋于宽松,市场利率降低,但投资者的目标收益率仍设定在市场利率较高时的预期水平,这两种利率之间的差异就会变大,投资者更倾向于投资于风险较大、收益较高的资产,以获得之前高利率水平时期的收益,这就导致了自身风险承担水平的提高。
这种机制主要可以通过对投资者资产收益的影响看出来:当资产价格开始上涨时,过去资产的较低收益会刺激投资者的投资欲望,而资产价格的下跌也会导致投资者改变投资策略,以获得更好的收益。从银行证券投资行为的角度考虑,在货币政策宽松、利率水平下降的时期,银行的存贷款利差减少,整体收益水平下降,而在资本市场上,此时货币流动性和资产价格上升是充分的。在经营效率目标的驱动下,银行依靠证券投资期望获得更高的资产回报,所以证券投资资产的种类和数量增加,这部分的比例也随之增加。因此,证券投资资产的种类和数量增加,这部分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也增加,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也最终提高。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随着利率的上升,资产价格的下降和资本市场交易量的减少,流动性从市场中被抽走。
然而,为了减少与投资行为有关的潜在损失和风险,并保持良好的资产回报水平,银行将减少风险资产的投资比例,投资资产的类型和数量将减少,资产的比例将减少,其风险承担水平也将减少。在这种机制下,市场利率水平和目标利率水平之间的差异决定了投资者投资意愿的强弱。当银行成为市场投资者时,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导致银行整体收益水平的变化,由此产生的分散空间会导致银行投资行为的变化,即货币政策可以直接影响银行投资行为。这种机制在自主和自筹资金的银行,如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情况下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些银行的主要目标是在可承受的风险下实现利润最大化。
4.粘度成本机制
投资者所追求的投资回报成本的刚性,意味着随着投资者投资策略的改变,投资资金会在银行和资本市场之间来回流动,具体来说就是当货币政策宽松,资本市场发展较快,资产价格上涨,资产交易活跃时。相反,在紧缩时期,资本市场发展放缓,资产价格下跌,导致投资者认为把钱放在银行会得到更高的回报,也就是说,投资者期望的资产回报和一般的工资一样,具有易涨难跌的粘性特征,而粘性成本机制就是货币政策影响了银行的风险水平,影响了这部分追逐粘性回报的资金的流动。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当货币政策宽松时,利率下降和资产价格上涨使投资者认为把资金放在银行里不能获得更多的收益,更倾向于把这些资金投资到资本市场,而银行则选择维持存款利率,以保留这些寻求粘性回报的资金。再加上目前全球收益率的下降,导致银行的经营压力增大。为了获得回报,银行就会依靠组合投资,增加投资资产的类型和数量,以及这些资产在整个资产池中的比例,这就扩大了资产本身携带的风险,提高了风险承担水平。
在紧缩时期,资本市场交易减少,总体市场发展放缓。无论是出于降低风险的心理原因,还是为了获得收入,投资者都觉得把资金放在银行比较好。现在,银行有更高的存款利率和更多的存款资金,所以自然不需要以其他方式持有这些资本。伴随着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经营效益目标更容易实现,银行对证券投资的依赖性降低,反而促使银行减少投资资产的持有量,以避免投资损失,这种风险资产的比例下降,风险压力降低,风险承担水平自然也就降低了这就降低了风险资产的比例,降低了风险压力,自然也就降低了风险承担水平。
在这种机制下,货币政策的调整会导致投资者资金流向的改变,进而导致银行存贷款利差的变化,但由于存贷款利差是银行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利差的减少会进一步刺激银行对证券投资的依赖,导致其风险承担水平的提高。因此,这种机制也是通过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变化来传递货币政策的效果,是一种间接行动机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