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的先知们
一个知道如何将铅变成黄金的人是不会为每年美元的报酬而把这个秘密告诉你的。
——约翰·特雷恩
坤鹏论曾在《为什么人们都爱相信阴谋论》谈到过,人类天性中总会对未知产生不安全感,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会恐惧,于是人类总会膜拜那些他们认为可以对未知进行解释或预言的先知,比如:远古的巫师。
即使是今天,人类的天性并没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有所改变,对于未来依然渴望有人可以预言,如果这个未来关乎金钱,渴望程度会更加变本加利,甚至智商都可以直线拉低。
今天坤鹏论就来聊聊美国股市中曾经如火如荼的先知和预言家们。
年的那个夏天,8月23日,《华尔街日报》告诉读者,他们可以在股票市场上大赚一笔。
该报专有的“水晶球”,一直宣传预测未来的技巧——道氏理论(泛指查尔斯·道对股票市场的看法)透露说,“一个重大的上升趋势”已经在股票市场被确立,“秋季的展望看起来比任何时候更辉煌”。
但是,几个月后,每个听信了这一预测的人都在阴沟里彻底翻了船。
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莱维特曾说过:“做一个预言家很容易,你做25次预测,然后只谈论其中被证明是正确的预测。”
没有多少预言家像他那样坦率,不过所有人都同意莱维特提出的模式,因为他本人就是这样获得成功的。
经济学家、市场顾问、政治预言家和有洞察力的人都打心底里认同这条基本规则:如果你的预测不准确,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经常预测。
年,按照《纽约时报》的估计,3/5的高薪投资专家对未来的推测非常不准,以至于他们比一个靠骰子来选择股票的投机新手赚得还少。
曾经的几十年间,美国股市的周期一般在4年左右。
例如,年、年、年、年、年和年都曾出现过大级别的熊市低点。
一个完整的市场周期一般上升期为2.5~3年,下跌期为1~1.5年。
几乎每一次大级别的市场周期都会涌现出一位新的预言大师,也就是说每4年美国股市必会出一位先知。
在美国,每位大师走红的时间正好是市场出现一轮大级别牛市的时候。
预言大师会预测所有重大的上升和下跌,每次正确预测都会提高他们的声誉,并且会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在他们下次发出预测后听从他们的判断入市买卖。
一、巴布森突变
坤鹏论今天要介绍的第一位股市先知是只要谈美国股市历史就必会提到的罗杰·沃德·巴布森,而年那场股灾因他的预言起始,所以史称“巴布森突变”。
巴布森年生于马萨诸塞州。
高中毕业后,他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其实他对工科一点都没兴趣,本想进入商校学习,但他的父亲坚信工程学更为实用,并迫使他去了MIT。
巴布森对工科没有任何兴趣,于是满心积怨地直接选了课程目录上的第一门课——正是乔治·斯温教授的铁路工程。
这一纯属偶然的行为反倒让他幸运地接受到了商科教育。
可以说,斯温教授改变了巴布森的一生,是他的未来引路人。
虽然教的是铁路工程,但斯温教授还是位经济学狂热分子,他认为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中“每个力都有一个大小相等的反作用力”这个说法对于经济周期有着直接而显著的影响,可以解释经济在高峰和低谷之间波动趋向。
斯温说,一次较小的经济繁荣之后总会伴随着规模相当的衰落,而一次明显的经济增长后也会接着出现规模较大的经济萧条。
只要他在课上没讲铁路,那么他一定在推广他的“牛顿经济学理论”,并配上图表加以阐述。
年以工学院学生身份毕业后直接当了一名证券经纪商。
几年后,他不幸感染肺结核,到哪儿都被拒之门外,没办法,他就自己开了家露天公司。
年,他的巴布森统计组织正式成立,其主要职能就是金融分析。
因为是露天公司,所以冬天的时候,巴布森会身穿一件特制大衣,大衣背部装有电加热器,他的秘书必须戴上拳击手套,使用小橡皮榔头打字。
坤鹏论在网上还看到一段这样的趣闻:
医生建议他到高海拔地区,呼吸清洁的空气来帮助康复。为什么要高海拔呢?医生的答案令他抓狂:重力。干燥的空气对他的肺更加有益,但因为重力作用,在低海拔地区别想呼吸到干燥的空气。
巴布森后来在一篇题为《重力——我们的头号敌人》的文章中写道:“医生说,在沿海地区,重力使潮湿的空气积聚在山谷和低洼地区。所以,为了抵抗重力作用所带来的影响,我决定去西部休养。”
斯温教授的言传身教和病魔缠身,牛顿的重力使巴布森刻骨铭心,他发展出了自己版本的牛顿股市理论。
年,他将其应用起来,推出了美国第一份金融通讯。
当时华尔街上的公司都要花大价钱雇佣专家来分析股票和债券。而巴布森凭借他的牛顿式分析得到了一批付费用户。
银行、房地产商以及各种金融公司都来抢订他的金融通讯。
不到10年光景,巴布森凭此获得的年收入已经超过了万美元。
伴随着财富的积累,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他在《星期六晚报》和《纽约时报》上写专栏,还为年至年之间的每位总统建言献策。
年,巴布森身体康复,此时市场笼罩在一片恐慌中,受此影响,他开始进行专项分析,利用他自称的巴布森图形,比较了国民经济发展和证券市场价格变化的规律,他认为,股市可以提前反映经济,他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此观点的人。
年他的第一本书《积累财富用经济晴雨表》出版,其中总结了股市和经济走势的关系:
“事实上,如果不是人为操纵,商人们几乎可以完全利用股票市场作为经济活动的晴雨表,而让这个大市场的管理者承担收集必要数据确定基本条件的一切费用。”
巴布森表示,如果把股市中所有公司加在一起,整个股市就能准确预测总体经济发展,只要没有人能够操纵股市,这个宏观经济晴雨表将会非常有用。
据《金融心理学》一书介绍,早在年大崩盘的前两年,巴布森的咨询机构就坚持不停地建议股民卖出手中的股票。
但因为股市一直在飙升,他的建议被视为迂腐可笑,在当时所有专家学者都极度乐观,对国家和股市充满信心,所以他找不到一个知音。
预言家的重要品质之一就是坚持己见,尽管没有朋友,巴布森还一直坚持唱衰。
年9月5日,当市场刚刚低于才创下的历史新高后,巴布森就在“国家年度经济大会”上发表演讲:
“我认为一场股市崩盘将会来临。工厂将会倒闭,工人将会失业,恶性循环将周而复始,结果将是严重的商业萧条。”
历史认为,这番话标志着华尔街崩盘的开始,这就是几乎延续了整个30年代的大萧条的起始点。
下午2点,巴布森的讲话出现在了新闻显示板上,美国股市开始跳水,当天下跌10个点,于是“巴布森突变”的说法就此出现。
投资者的信心动摇了,政府官员和银行家开始宣传游说,没什么太不了的,不要恐慌。
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也亮出了让他一辈子难以洗刷的愚蠢观点:
“即使以现在的价格来衡量,股市也还远远没有达到其内在实际价值。”
许多报纸积极刊登正面股评,以抵消负面批评。
《巴伦周刊》还在9月9日那期的封面上公开取笑巴布森,将他描述为“来自威尔斯利山的预言家”。
几天后,受到各方利好信息的刺激,买家重新入市。
但是,股票价格再也没有回到过去的高点,到了9月底,新的大跌开始出现,成交量与前次下跌相比,大幅萎缩。
进入10月后,美国股市的下跌一发不可收拾,坏消息一个连一个,暴跌接着暴跌,黑色接着黑色,市场似乎永远无底,美国股市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崩溃。
坤鹏论查了相当多的资料和图书,人们对于巴布森的评价毁誉参半,靠90%心理学支撑的技术派对他赞誉有加,价值投资派则认为他就是个纯忽悠。
国内某大学经济学教授直接将其定义为:非著名杂家。
不过,巴布森确实涉猎挺杂,他是教育工作者、哲学爱好者、教徒、统计工作者、占星术爱好者、经济学爱好者和万有引力定律的支持者。
对于巴布森的预言,我们要客观分析,如果你仔细看了前面的介绍,就会发现,他在年前已经坚持了两年唱跌,甚至建议股民抛空股票,这和准确预测简直搭不上边。
另外,当时巴布森预言股市会跌去20%;并没有料到股市会跌80%~90%,也没能测准崩溃何时发生。
如果有人有幸遇见并接受了他的预测,在成功躲过了股市大跌20%之后出手接盘,也无异于抓住天上掉下的利刃,同样避免不了重创的命运。
二、艾德森·古尔德
第二位走红的预言大师叫艾德森·古尔德,他成名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
他根据美联储政策的变化来进行预测,比如美联储利率政策的变化。
古尔德的著名原则是“三步一停”,意思是说,如果美联储利率上调3次,就表明银根紧缩,熊市将要来临。相反,利率下调3次就表明银根放松,牛市将至。
古尔德还设计了一种最早的图形分析技术,名为速度阻挡线,其角度反映趋势变化的速度和市场响应深度。
古尔德在~年的熊市期间开始走红。
在准确预测到年的底部后,他的知名度迅速上升,当时道琼斯工业指数跌到了点附近。随后市场快速反弹,古尔德利用速度线准确地预测出这一重要转折点,他的名声因此提高。
但不久美国流动性泛滥,通胀恶化,古尔德方法所适用的货币环境已经改变,不再有效。
到年,他的绝大多数追随者都跑光了,现在还能记起他的人不多了。
三、约瑟夫·格兰维尔
第三位预言大师是80年代的约瑟夫·格兰维尔,他崛起于70年代末,具体时间可以考证为年,当时被称为市场周期大师。
他提出股市成交量的变化是价格变化的先行指标。
他将这一理论生动地描述为:“成交量就是推动火车前进的蒸汽。”
并根据均线与股价运行的关系提出了八种出入市法则。
坤鹏论惊奇地发现,这八大法则至今居然还被许多投资者追捧,特别是移动平均线使用者无不视其为赢家法宝。
格兰维尔是在华尔街一家主流经纪公司工作时形成了这套理论。
他在自传中写道,自己是坐在洗手间里考虑地板砖的设计时灵光乍现突然想到这一点的。
格兰维尔把这一想法从浴室带到了行情室,但市场拒绝听从他的预测。
他破产了,离婚了,惨到了只能睡在朋友办公室的地板上。
20世纪70年代末期,市场走势开始和格兰维尔的预测相吻合,于是人们也开始渐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