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证券投资业务的中介作用是什么并通过哪

北京中科医院好不好 http://pf.39.net/bdfyy/zjft/161225/5154126.html

引言

银行证券投资业务的中介作用是什么?并通过哪些路径传递影响?本文将阐述个人观点。

1.银行证券投资业务的中介作用

通过文献梳理得知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存在信贷评估效应、竞争效应、保险效应、习惯效应等机制,这些机制分别从信贷投放、同业竞争、保险制度、投资者投资行为以及收益水平几个角度描述了货币政策施加影响的具体路径。但上述所列作用机制内容的核心思想都认为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调节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表现出负相关,也就是说货币政策趋松的环境会鼓励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上升,但货币政策趋紧的环境则抑制了这一水平上升。

证券投资业务是银行重要的收益来源,同样受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宽松政策下,整体利率水平下降,货币供应量增加,银行一方面因为存贷利差缩小需要增加收益,另一方面在资产收益减少的刺激下提升了风险容忍程度,导致银行风险资产的种类与数量增加,证券投资资产比重上升,风险承担水平随之上升;而在紧缩的政策下,利率水平上升,货币供应量减少,此时银行的存贷利差扩大,出于减少损失与风险的目的会减少风险资产比重,证券投资资产比重下降,风险承担水平也下降。在整个过程中,证券投资业务如同桥梁一般传递货币政策的影响,与银行收益来源相联系,证券投资业务可以通过下述路径传递影响。

2.信号传递机制

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变化时,利率、货币供应量、同业拆借利+率等指标都将产生相应变动,比如货币政策有放松迹象时,央行增加了货币供应量,表现为货币供应量增速上升,同时利率水平也下调,如银行存、贷款利率下降。而投资者通过这些指标的变动方向与幅度就可以判断目前货币政策松紧调整趋势,即这些指标是市场主体了解政府对未来经济形势判断的信号。信号传导机制下,政府通过向市场释放未来利率变动的信息去影响投资者对未来市场行情的预期,随着投资者预期的改变,其投资行为也会相应出现变化,从而达到调节市场的效果,由于这一机制是通过市场主体的预期变化实现,所以也被称之为预期效应。

从银行角度考虑,当货币政策放松时,市场利率水平下降,投资者接受到这一信号会产生未来资本市场发展繁荣的预期,于是倾向于将资金从银行转投至资本市场,这使得银行的存款资金减少,伴随着存贷利差的缩小,整体收益水平下降驱使银行通过证券投资获取收益,于是证券投资资产种类与数量增加,风险承担水平也随之上升。而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利率水平的下降使资产价格也下降,投资者会产生未来资本市场发展被抑制的预期,为了减少损失会把资金从资本市场转投至银行。

此时,银行存贷利差扩大,容易实现较高收益,为了维持这一收益水平、减少损失,选择减少证券投资资产持有比例,其风险承担水平也随之下降。在该种机制下,货币政策通过改变投资者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去影响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其实也可以认为货币政策是通过改变投资者投资行为去影响银行风险承担,而利率、货币供应量等指标的调整就是触发投资者行为变化的引火线。所以信号传递机制属于一种间接作用机制,并且该路径也是所有货币政策通过投资者投资行为传递影响机制的起始。

.利益追逐机制

当市场利率与投资者目标利率之间存在差距时,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得以激发,在追求高水平收益的心理驱使下,风险容忍程度发生变化,风险承担水平也随之改变,并且这种利率之差越大,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变得越强烈,利益追逐机制所能发挥的效用也越大。当货币政策趋向宽松,市场利率下调,而投资者的目标收益利率还固定在市场利率较高时期的期望水平,于是这两种利率之间产生较大差距,投资者此时为了实现以往高利率水平时期实现过的收益,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向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这就导致自身的风险承担水平上升。

可以看到这种机制主要通过影响投资者的资产收益实现:当资产价格开始上升,过去较低的资产收益的将激发投资者的投资欲望,而资产价格的下降也会促使投资者为了实现较好收益而改变投资策略。从银行证券投资行为角度考虑,在货币政策放松,利率水平下降的时期,银行存贷利差缩小,整体收益水平下降,而资本市场上却是货币流动性充足,资产价格不断上升,此时在经营效益目标的驱使下,银行依赖于证券投资期望获取更高资产收益,于是证券投资资产的种类与数量都增加,这部分资产在总资产中比重增加,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最终上升。而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市场的流动性随着利率水平上升被收回,资产价格下降,资本市场交易量也下降。

此时银行的存贷利差扩大,整体收益水平也较高,但为了减少投资行为可能带来的损失与风险,保持较好的资产收益水平,银行会相应减少高风险资产的投资比例,投资资产的种类与数量随之减少,资产比重减少,其风险承担水平也随之下降。在该种机制下,市场利率水平与目标利率水平之间的差异决定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强弱。当银行成为市场上的投资者,货币政策松紧改变导致银行整体收益水平随之改变,由此形成的利差空间驱使银行投资行为随之改变,即货币政策可直接影响银行投资行为。对于我国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银行来说,如何在可负担的风险下实现最大盈利是首要经营目标,因此这一机制将在上述类型银行中发挥更大作用。

4.成本粘性机制

投资者所追求投资收益具有成本粘性的特征,随着投资者投资策略的改变,投资资金会在银行与资本市场之间来回流动,具体来说货币政策宽松时,资本市场得到较快发展,资产价格上升,资产交易变得活跃,这些现象都使投资者认为把资金投向资本市场能获得更大收益;反之在紧缩政策时期,资本市场发展速度放缓,资产价格的下降使投资者认为把资金存在银行会获得较大收益,即投资者所期望的资产收益率好像同工资一般,都有着上升容易下降困难的粘性特点,而成本粘性机制就是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这部分追求粘性收益资金的动向去影响银行风险承担水平。

从银行角度考虑,当货币政策宽松时,利率水平的下降与资产价格的上升都使投资者认为把资金继续存在银行不能获得更多收益,于是更倾向把这部分资金转投至资本市场,而银行为了留住这些追求粘性收益的资金选择维持原有的存款利率,这样的做法使得银行固定支出增加,再加上此时整体收益水平的下降,导致银行的经营压力增加。为了获取收益,银行此时会依赖于证券投资,于是投资资产种类与数量都上升,这部分资产在整体资产结构中的比重也上升,资产本身携带风险被扩大,风险承担水平随之上升。

而在紧缩的政策时期,资本市场的交易量下降,整体市场发展速度减缓,无论是出于降低风险还是获取收益的心理,投资者认为将资金存放在银行更好一些。此时银行的存款利率较高,存款资金也增加,自然不需要其他方式留住这部分资金,加之整体收益水平的上升,经营效益目标较容易实现,银行对证券投资的依赖性减弱,反而会在避免投资损失的驱使下减少投资资产的持有量,这部分风险资产的比重下降,风险压力减小,风险承担水平自然也就下降。

在该种作用机制下,货币政策的松紧调整使投资者资金的投向改变,银行存贷利差受此影响也随之变化,但存贷利差是银行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利差的缩小会使银行对证券投资的依赖被进一步激发,导致其风险承担水平上升。所以这一机制也是通过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变化传递货币政策的影响,属于一种间接作用机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36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