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李伟长丢掉过往包袱,

中科白癜疯医院是骗人的吗 http://pf.39.net/bdfyy/zjft/161225/5154124.html
                            

上海出版业,素以“传统与新锐交织”的特质闻名于业内。而上海文艺出版社,作为中国南方的文学出版重镇,更是将这一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上海文艺出版社前身是成立于年的新文艺出版社,如今已过第七秩。它是新中国最早的一家公私合营专业出版社。郭沫若、叶以群、吴朗西、巴金等分别主持的十家私营出版社先后并入,开风气之先,令上海文艺出版社走向鼎盛。某种程度上,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发展,亦是当代中国文学史发展的侧影。

然而,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后人们并没有倚仗其丰厚的历史资源坐享其成,而是勇于丢掉历史包袱,积极推进改革,以不断适应新时代的文学出版发展趋势;同时,主动挖掘文学新人,培养年轻编辑团队,为文学创作者的薪火相传接续力量。

成果显而易见。如今,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队伍和作者队伍均呈现年轻化的特点,80后、90后早已成为中坚力量,常有新锐的“黑马”作品突出重围,让文学界惊喜交集。

7月31日下午,在益阳举办的“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席会上,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李伟长的一席话令人记忆尤深。评价彼时东方甄选的爆火对于文学出版的意义时,他说:“东方甄选卖出了60万册《额尔古纳河右岸》,是发了60万张‘文学传单’给那些未来可能会成为文学读者的人。”

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李伟长

李伟长,20世纪80年代生人,不仅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还是作家、青年评论家、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审委员会成员,著有《年轻时遇见一些作家》《珀金斯的帽子》《人世间多是辜负》《未被摧毁的生活》等作品。

多重身份的光环叠加,让李伟长拥有了比常人更多样的视角,在接受采访时,他文辞优美、襟怀坦白、铿锵有力、一针见血,分享了上海文艺出版社近年在培养文学新人、铸就出版品牌、转变营销思路等方面的经验、困惑和思考。

“我们不再是单打独斗”

《出版人》:您大概什么时候知道的“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

李伟长:我很早就知道这个计划,因为中国作协的工作人员一直和我们保持着非常密切且细致的联系。但是客观地讲,我是到了现场才知道这个计划原来这么隆重,顶层设计如此完整。并且从实际的角度来讲,这个计划非常有用,操作性强。

这个计划最打动我的地方有两点,一个是它的“系统性”。这个计划着眼整个文学生态、出版生态,这个生态包含很多环节,比如创作、出版、营销、发行、版贸等等,各个环节相对分散,通过中国作协这样一个能够盘活所有文学环节的机构,把各个分散的环节连接成了一个具有系统性的大工程。

第二个是对于出版人来讲,有了更强有力的“抓手”。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做的很多出版选题,和这种更大视野的文学行动是紧密相关的,我们不再是单打独斗,不再是孤勇者。这个计划团结了在文学出版一线的战友们,让我们能够在同一个战壕里浴血奋战,同时,我们有了一个很强大的中枢神经系统,有了更优质的文学资源,这是只有中国作协能做到的。这个计划号召的是真正有号召力的人,是需要各方共同来成就的一个文学伟业。

《出版人》: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第一批入选作品中,上海文艺出版社有两个作品入选,分别是马伯庸的《大医》和田耳的《纵浪》,目前这两部作品的出版进度如何?

李伟长:马伯庸这部作品的进展非常顺利,目前已经上市,田耳的《纵浪》目前还在创作过程中。实际上,田耳还有一部作品已经交稿了,也是一部长篇小说,叫《秘要》,在《收获》杂志上发表过,书写的是网络拍卖行业以及“黑书”界的故事,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作品。但是因为数量限制,这部作品很遗憾没有上报至“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中。

马伯庸新作《大医》现已出版

“新人作家需要被更大的系统看到”

《出版人》:上海文艺出版社一直都十分重视文学新人的培养,近几年更是培养了一批80后、90后作家,如林棹、王占黑、周于旸等。但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培养文学新人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您怎么看待这个现实问题?

李伟长:上海文艺出版社是一家有着70年历史的出版社,可以说,上海文艺出版社参与了中国当代文学完整的历史。莫言、余华、格非等一系列名作家的早期作品,都是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因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86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