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和饭圈被整顿后,艺人持证上岗内容质量
流量和饭圈经历大力整顿后,娱乐圈和影视行业就会好起来吗?
这个问题依然没有确定答案,特别是当有人提出建议严格行业从业标准,对艺人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持证前,需要接受思想、政治、理论、专业、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培训,进行登记注册管理,凡是没有登记注册的,应规定各类平台均不予录用。”
发证,是一种权威部门对于社会从业人员进行认证的管理方式。
眼看最近不少明星接连因为私德问题“一夜塌房”,不少网友对这样“拍脑袋”的决定表示支持,仿佛一夜之间,演员们的专业能力不再重要,品德被放在第一位,就像古时候,考试成绩不重要,“孝子”才是考量一切的重中之重。
对此,导演贾樟柯在一次活动中公开表示,自己不支持给艺人办证,娱乐圈的乱象应通过其他方法进行解决和引导。
不得不说,懂行的永远懂行,外行始终是外行。
简单来说,让艺人执证上岗,有几个问题隐患。
从认证单位来说,发证隐藏着主体权力关系。长期以往,发证单位恐形成垄断性市场地位,很难避免这种行为日后不与商业和个人利益挂钩,带来体系性腐败。
另外,作为艺术群体,认证单位人员是否自身具有相关专业能力,以及道德方面的零瑕疵,具有审核他人的能力与说服力,这一点似乎也很难保证。
从演员方面来看,这种自上而下的考核体系,恐怕会将一部分非专业人员排斥在外,比如素人演员,“原生态”演员,甚至是未来大有可为的天赋型演员。他们因为自身原因,无法从一开始进入到专业体系学习,如此一来,他们有考证的资格,能够被发掘出来吗?
为此,贾樟柯举了个例子。韩三明参演电影《三峡好人》之前,是一名挖煤矿工,他“本色”出演《三峡好人》,出色完成拍摄,最终还拿到了智利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让当时还在挖煤的韩三明和科班艺人同场考核表演,他能够获得学院派评委们的青睐吗?
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女主角魏敏芝和男主角张慧科是普通农民的孩子;年上映的电影《平原上的夏洛克》,包括三位主演在内的全部演员都是没有任何表演经验和相关学习的素人。
这类演员天生与学院派艺人不同,他们没有接受专业训练,但同时也没有“历史”包袱,不会被表演方式束缚,有着独特的银幕魅力。
比如巨星王宝强,他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树先生”,一个几乎没有差评的“许三多”,没有专业功底,混迹龙套多年,因为个性和品性,加上自己的努力,成功出圈。
如果从一开始,这个行业就需要持证上岗,现在可能没有巨星王宝强。
有人说,专业考核只是一部分,重要的是去考验艺人的道德。从来没有一个文明社会去主动考验一个人的道德品行。
因为道德的标准则是模糊的,天生没法量化,拿到“圣人证”也只能证明在考试的时刻,其道德修养达到了考核标准,但他日后的行为是否能达标,能保持多久,这依然是个未知数。
人不是机器,对于单一个体而言,道德表现可能在一天中发生多次变化,要给道德发证,本身就是一个无法实现的、过于理想化的想法。
值得一提的是,发证的考官们,似乎也必须严于律己,他们能够长久达到“圣人”标准吗?这真是一个难为考官们的难解之题。
所以,这个看似“主动”的作为,实则是急功近利的“懒政”,简单粗暴地试图通过一纸没用的证书来掩盖行业中出现的问题,天真地认为一张证书就可以将未来的环境改善,通过人为限制从业者的门槛和数量就能解决问题。
只能说这位专家既不懂社会,也不懂管理,更不懂艺术。
记得,几年前某男艺人读到了博士,却不明“知网”而因此翻车,最后考到手的证也被收回了。
由此看来,一个证件和道德修养有多高,实在是没有太大关系。
首先,近年来的流量与饭圈遗毒,其实背后藏着资本助推的经济逻辑,并非单个群体或部分演员引发的局部性问题。
对此,艺人方表示,“我们也被饭圈文化裹挟”。流量时代和饭圈文化这两个概念是相伴而生的。
“其实作为艺人经纪团队,我们也是不喜欢这种饭圈文化的。我们也感觉到被粉丝裹挟了,我们也得听粉丝的、也得看榜、也得通过数据去跟合作方争取商业价值和利益”,某公司经纪人认为,这明显是不健康的生态。
除了饭圈文化在影响艺人工作的正常开展,一些艺人本身也在粉丝的簇拥中、在娱乐圈的高薪中迷失了自我。
一位艺人工作人员透露,有的艺人拿着上千万的代言费,甚至不愿意好好阅读品牌方的台本,也不愿意多回答几个问题,“一些艺人想的总是拿最多的钱做最少的事。”
所以,品牌方也是受害者,有品牌方宣称,我们曾被粉丝效应蒙蔽,“一开始的初衷是为了加深品牌对中国市场的认可度,慢慢地被流量时代所带来的粉丝经济效益束缚。”
另外,也有人表示,娱乐圈真正的优质艺人很少,很多时候品牌也是面临无人可选的境地。
值得一提的是,流量艺人的影响力已经被大银幕“祛魅”。
作品选角,归根到底还是需要角色合适、演技过关。流量明星只当了一段时间的影视宠儿,在此次整顿前,其实影视项目方对于流量的认识已经趋于理性。现在能被称为电影咖的仍然是实力派艺人。
总体而言,影视市场已经给流量祛魅,市场内部已经对行业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节。在影视作品领域,其实没必要过分放大流量的乱象,音乐领域也是如此。
而对于娱乐圈而言,未来需要做出改变的,不仅是粉丝,还有全行业。
这次,主流文化重拳出击,市场也一直在不断修正,摒弃流量时代、粉丝经济、饭圈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一些思潮似乎有矫枉过正的苗头。这也是需要避免的。
娱乐圈良好发展生态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尊重内容生产,提升专业能力,拿出一片诚心对待观众,才是根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