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该破除哪些认知局限

最近,我对义工旅行的渴望突然达到了顶峰。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和一家客栈老板约好了暑期去做义工。当我激动万分的和同学分享这个消息的时候。没想到她的回应却是:连工资都没有,你是去做慈善吗?当时我就震惊了,对方提供的食宿和部分补贴已经算是变相工资。而且,现在不是所有事情都得看到可观的金钱回报才去做的,就比如薪水不多但能学到很多东西的实习。如果什么事情都要明码标价,那“诗与远方”就没有丝毫存在的意义了。老是用局限的眼光去看待事情,是会禁锢我们的发展格局的。今天,我们来聊一下大学生有哪些常见的认知局限。拥有的证书数量和毕业后发展道路必定成正比。出于这个想法,我认识的一个朋友杜杜。从省级公务员到教师资格证再到房地产经纪人协理考试,统统大战了个遍,立志要拿证到手软。事实上,她对所考证书的涉及领域根本不了解,更谈不上热爱,纯粹是为了毕业后多条路走。获得的证书越多,将来的发展道路就一定会更多吗?其实这并不绝对。证书只是一个准入门槛,是进入某个行业的通行证。真正决定能否留下来的,是你的核心专业能力,是你在这个领域里精心钻研的路程和提升。而不仅仅是靠着看似众多的证书,实则什么过硬的技术也没有。学生时代要有场奋不顾身的爱情,即使没有结果。这个观点不懂事的时候听听算了,不要奉为圭臬。爱情是很美好,但前提必须是两个人互相喜欢,彼此欣赏,能够成就更好的自己。明知道没有结果,明知道万般努力皆是白费。偏要苦苦追求,最后感天动地感动自己,又是何苦呢?大学里能做的事情太多了,没必要一门心思扑在虚无缥缈的爱情上。星云大师说过:在等待的日子里,刻苦读书,谦卑做人,养得深根,日后才能枝繁叶茂。这句话在这里也同样适用,你可以去健身,学打扮,学一门乐器,等待一个相同频道的人。不为了任何不值得的人影响自己的未来道路,或许也是慢慢长大的标志吧。成功是常态,失败是少数。每每看到有同学在大型比赛上获奖,优秀的学长学姐成功考研上岸,某某同学的在知名学术报刊上发表了论文。你总会觉得,成功是常态,梦想仿佛触手可及。但真相是,你所看到的成功,都是在一遍遍的失败铺垫下好不容易才获得的曙光。大部分的时候,失败或许才是生活的主旋律,丧情绪循环往复挥之不去。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要努力的去靠近心中所想,让成功成为可能。有专业能力就可以不在意做事态度。之前在部门工作的时候,要做一期元旦视频策划,主持人是一位播音系的学姐。我承认,她的台风很好,控场能力和语言连贯性都很强。但是那次拍摄大家闹得很不愉快。这位学姐先是比约定时间晚了半小时才姗姗来迟。中途录影时不顾进度和男朋友腻腻歪歪讲了快一个世纪的电话,结束的时候还抱怨收工晚浪费她的时间。灵魂总结就是:后天的专业能力可以培养提升,但个人素质和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是很难教的。扩宽视野,才能更好地减少局限。不知道对上述几个点,你有没有似曾相识的经历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46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