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粉丝真当自己是太后都管到明星头上了,
前些日子看到一条热搜,讶异之余又过瘾:
#高叶工作室解散后援会#。
具体事件就是,7月10日,高叶工作室发布了一则声明,内容大致如下:
一,工作室将不再授权所谓“官方”粉丝团,即日解散所谓“后援会”。
二,高叶的微博超话由工作室接手,不再由粉丝管理。
三,高叶的微博粉丝群也收归工作室,且不再设立其他官方粉丝群。
按理来说,“人气”是艺人证明自己商业价值的重要考量因素.特别之于高叶,在经历漫长蛰伏期后,才终于在今年因“大嫂”一角迎来事业高峰,一个典型厚积薄发的艺人,这时抓紧流量和营销,无疑会是多数明星的选择。
可高叶冒着影响口碑、得罪粉丝、最重要还动人蛋糕的风险,直接与流量割席。
如此“勇气”,多少让人惊讶。
而在她的评论区,多数网友表达的则是支持、甚至褒奖的态度。
这就有点意思了,当一个好不容易得到流量的演员主动推开流量,人们既不疑惑也不惋惜,而是一边倒地直接献上庆贺。
“后援会”怎么就成了过街老鼠了?
一条高赞留言也问道:“谁能告诉我,这个后援会到底干啥的?”
这还得从“大厂”聊起。
不同于《超级女声》时期的当街拉票的玩法,诞生在互联网时代的《偶练》,从开始就显示出了赛博朋克气息。
从那时开始,“投票权”正式和金主爸爸的产品捆绑,追星就意味着花钱,直至演化到震惊全国的“倒奶”事件。
但,粉丝经济是门好生意,这并非什么新鲜的论断。
这些现象里真正颠覆传统模式的不是“赚谁的钱”,而是“谁在赚钱”。
各家粉丝为了更有组织、更有规模地给自家应援,便诞生了“后援会”这一形式。
而收割韭菜的人除了资方,也混杂进了粉丝之中的领头者。
换言之,后援会若只是单纯的应援,也还罢了。
关键是,它从一开始就带着鲜明的“经营”色彩,是利益交换的场所,更是金钱流通的渠道。这在各种病态应援、站姐跑路的新闻中便可见一斑。
而之于明星自己,后援会更具危害性的,是其对明星事业的无底线干预与操控。
来看看张小斐吧。
在高叶这次热搜中,她是被cue最多的人。
张小斐有着和高叶相似的职业生涯,同样都是苦熬多年,后凭一个角色大爆,吸引了大批新粉为其打call。
而后,她又成为了“解散后援会”的先声。
当时她的粉丝后援会的公告是这样写的:
“后援会及其管理人员也曾多次尝试询问公司工作人员将来姐姐的发展方向以及粉丝需要配合的工作……”
瞧出问题了没有?
作为一个自发建立的民间组织,却以“爱”之名开始插手明星的事业与行程,这显然是一种类似通过组织宫女联谊逐步控制朝廷的妄想。
恰如张艺兴粉丝认为自己比偶像亲妈更懂奶娃,许多后援会也觉得因为自己的爱更纯粹,所以他们更会为艺人着想。他们觉得是自己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9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