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动的直播带货干满3个月就离职,销量暴增

浙江杭州,每天数以万计的直播间将服装、美妆、零食等商品销售出去,然而,繁荣的背后是人心的躁动。“我来现在的公司已经半年了,陆续送走了十几个同事,他们也就待2~3个月。”今年20岁的李圆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她现在在一家MCN机构(即“网红经济运作机构”)从事中后端的工作,基础的操作一般几天就学会了,刚开始进入直播行业,没有什么经验,工资待遇也不高,待2~3个月也就有经验了,其他机构又急切需要有经验的人,跳槽频繁也就符合逻辑了。过去一年,在阿里、抖音、快手等平台的推动下,大量人员投入到直播电商的“淘金热”中,李圆正是其中的一员。“之前在老家河南郑州学了3个月短视频培训,培训班的老师说杭州的短视频生态要更好一些。来了之后才发现,杭州对于短视频人才不缺,反而电商直播人才是短缺的,因此进入了电商直播行业。”李圆表示,刚开始接触电商直播感觉蛮新鲜的,时间久了就有点乏味。与李圆一起来杭州的培训班同学有十几个,他们散落在杭州的多个角落,从事主播、中控、运营、场控、策划等直播产业链上的角色。中后端离职对GMV影响不大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李圆圆用一个词来形容——枯燥。“下午2点上班,去直播间会将灯光、设备、电脑、商品全部打开上架,再核对当天活动机制(包括产品卖点、话术)。在直播过程中,需要将观众的问题进行解答。晚上11点下班之后,数据统计、复盘,总结一下有无改进措施。一般结束要等到第二天凌晨1点左右。”李圆想着往运营方向转变,但受制于公司体系等因素影响,未能成功。因此,她打算另外找一家公司,职位更加偏向运营方向。对于为何选择运营而非主播,李圆有着自己的一套逻辑:第一,从长远来看,主播基本是吃青春饭,挣快钱;第二,自己喜欢电商操盘手的感觉,可以统筹规划;第三,主播需要颜值、身材,自身不匹配。然而,对于场控、中控等中后端职位人员的频繁变动,直播间受到的冲击似乎并不大。“场控、中控等职位更加偏向执行,这些职位人员的变动对于整场直播的GMV(成交额)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蘑菇街主播经纪人叶鑫豪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一场直播销量的好坏主要由主播、货品来决定的。为了帮助主播应对生孩子、生病等出现的不能播的情况,当前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主播,各家平台都有一套培训体系,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节奏,一些头部主播也会有小的主播来帮助播,维持人气。今年22岁的叶鑫豪管理8个主播(5个以服装为主,3个以美妆为主),他工作的内容是帮助主播做货品的匹配、对接。“首先给主播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寻找更适合的货品、供应链、价格段,由于蘑菇街在供应链上面拥有不错的供应链,可以在夯实基础之上,做一些品类的拓展。”叶欣豪举例称,比如对于年纪大一点的主播,可以做母婴品类的拓展;一些自带红人属性的主播,可以尝试做一些医美的品类,跟粉丝做更深度的链接。叶欣豪表示,每个主播每隔一段时间都有一个瓶颈期,他的作用就在于帮助主播拓展品类、提高客单价、转换风格等,更好的做“人货匹配”。直播达人转换率是商家自播的10倍相较于直播间人员的流动,商家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37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