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和民国年间禹州旧戏班

明清至民国,禹州为全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又曾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商贾云集。各种庙会和祭祀活动很是频繁。而演戏不仅是祭祀活动和庙会的烘托形式,又是富绅玩乐或者炫耀的一种方式。于是,专业戏班应运而生。而戏班的供养并非易事,一要有钱供其置办道具行头,并供养演职人员淡季的食宿费用,二要有权势保持名角稳定和戏班安全,供养戏班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些团体、行业财力权势的象征。在清末和民国年间,仅禹城内存在戏班不下十个。

房里戏

即由清代州衙六房供养之戏班。他们假衙署之威,凭加收丁银之财供养戏班自娱或娱人,人称“房里戏”,戏种一直为越调,又称“南阳调”、“四股弦”戏。传说该戏种起源于南阳,用四股弦的胡琴伴奏,故名。“红脸王”王庆和曾在此戏班里红极一时,他洪亮的嗓音可传数里。

六班戏

六班,即清代衙门里负责治安、狱讼的头壮、二壮、头快、二快、头皂、二皂的皂吏。由这些人供养的戏班俗称“六班戏”。亦有将捕班加入称“七班戏”者。他们狐假虎威吃了被告吃原告,权势熏天,进钱容易,供养戏班无人敢惹。

六班戏的戏种一直是梆子戏。梆子戏在演唱的时候,用一大一小两根枣木棒击着控制节拍,听起来有“梆梆”之声,故名。因地域不同又有不同的叫法,如河北梆子、河南梆子等等。河南梆子(即豫剧),又分像西调(俗称靠山黄)、豫东调(也称祥符调)等等。

房里戏、六班戏都是清朝的叫法。清亡之后,人们一时沿此称谓。

王国定戏班

该戏班原由在禹药商供养。王国定世居药商云集的三官庙街,曾任过清末的武官千总。以他的名字命名戏班,惹事者少。但后因他曾参加反清复明的小刀会被捕入狱12年,戏班改称“药行里戏”。这家戏班是由收养儿童培养起来的,称“小窝班”梆子戏。有的小孩长大后成了名角。大约民国十年()左右子戏解散,由怀庆药商引进了一班二黄戏。

灶爷殿戏班

由各行业的厨师结成的行帮供养。厨师(旧称厨子)虽然说不上有钱有势,但其供职单位各种各样,与各色人物都能说上话,故有能力养戏。因厨房供奉灶神,戏班的住处在天宁万寿寺东院的灶爷殿,故名。

该戏为梆子,小窝班起家。

八局子戏班

八局子,即城防之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城防局。八局子的头目为四门四隅的地方绅士,有钱有势,供养了一班小窝班梆子戏班。小窝班长大后唱了一段被解散。后筹大洋从北平购置新戏箱,请来一班皮黄名角,如武生葛隶华,坤角小五朵、金玉琴、金素琴、喜采云、小年子等,箱好戏好,轰动一时。

马车场戏班

由马车场行帮供养。马车、马帮是旧时运输的主要工具。禹州药材及其它商品运入运出数量巨大,马车及驮队鱼贯遮道,供其住宿之车马场应运而生。结为行帮,且场主多为士绅,有能力供养戏班。该戏班的戏种为越调。

南关粮行戏班

南关曾是禹粮行集中之区。禹城人多,粮行生意兴隆,其经纪人多为士绅,供养一班越调戏。后因时局动荡,戏班被迫解散。

梁子行戏班

由以挑担做生意的货郎、挑夫等组成的行帮供养。肩挑的扁担就像一架横梁,故名“梁子行”。他们是下苦力者,无权无势,但也聘请地方绅士出面撑腰,所供戏种多变,先是河南子,后改京戏,再后变为二夹弦。

一道辙戏班

由推车行帮供养。旧时挑担推车皆为人力运输谋生的方式之一。独轮车碾过,留下一道辙印,故名。其戏种和经营方式与梁子行戏班近似。

其它戏班

由一些在禹的驻军或其它不固定行业人士供养的戏班。这类戏班戏种多变,演员不定,成班历史较短。如民国驻禹国军29军的奏凯剧团就有话剧、京剧(二黄)、曲剧三个戏班,三个戏种。

文:禹州故城丨图: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13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