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弄明白直播前,求求甲方饶了主播们吧
近些年来,电商直播概念越来越火热,不少品牌与店铺陷入了“非直播不可”的卖货陷阱中,而笔者认为“直播卖货”效果虽然不俗,但也要结合成交逻辑理性采用。
疫情几乎让全世界的品牌都来搞直播做线上,但大多数又是“两眼一抹黑”,有用没用不知道,反正必须得有点动静。
今天的文章就是针对直播的小小总结,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直播是否“虚假繁荣”?是否万物皆可直播?直播究竟是“品”还是“效”?直播除了卖货还能干吗?建议品牌主“三思而后行”。
一、直播是否“虚假繁荣”?
很多人好奇:“直播嚷嚷那么多年了,到底是不是一个骗局?”
我的答案是直播真的很有用,而且李佳琦没骗你,人家真的卖啥啥断货。
不过,他那句OMG是真的被综艺“妖魔化”了——资本的过度追捧,让我们以为他的直播间里的女人全是“疯子”。
先表态:
我相信,即使没有这波疫情,年直播也会井喷式发展。因为这种形式赋予了卖货“公开、快捷、方便、有效”的沟通,对消费者更有说服力。
比如直播间里的留言、评论与弹幕,都让销售行为更加透明化、公开化,主播能现场针对用户的疑问进行解答。
同时,主播们为了个人品牌效应,也会拼了命的跟商家“砍价”,这也为没有“砍价技能”的年轻用户们省了不少心。
可以说,直播让品牌、主播与用户三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清晰透明。过去电视销售说了那么多年的“厂家直销”终于成真,你怎么能说人家是“虚假繁荣”呢?
二、既然直播那么牛,是否万物皆可直播?
是,也不是!
不是的原因在于:很多人都希望做能“带货”的直播,但并非所有商品在直播里都能做的到“带货”。典型的如房产这类大宗商品,它很难用直播营造出“购物氛围”。
天猫双十一,我们囤衣服、囤零食、囤奶粉,但谁会趁优惠囤个房子首付?如同这些年的VR技术,总想革了房地产的命,线上新玩法层出不穷。可无论怎么玩,终归还是个锦上添花的小工具罢了。
买房,那是人们(尤其中国人)的头等大事。手机上看一看直播,主播随便吆喝两句房子就能网上成交,那房产门店也甭开了,经纪人就更没用了,《安家》电视剧也甭拍了,大家比比谁在主播身上砸的钱多就行了。
所以,带货直播的可实施性很大程度取决于“该商品在传统意识上的决策过程是否复杂,且日常生活中的购买是否高频”(比如对普通人一生购买房子都不会超过5次)。
正因如此,房产、汽车做带货直播的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当然,咱也别拿全球顶级营销个例)但日常购买次数高,承担的风险小的产品,在直播带货上更能玩得开。
设想,即使再信任的人打电话给你说有个房子很便宜,但当质量、地理位置、物业等现实问题摆在你眼前时,你依然很难立刻下单。但如果她给你推荐的是化妆品、食品,甚至是科技产品,只要好朋友多说两句,你还是能产生“都给我打电话了,可能过了这个村就真没这个店了”的想法,火速下单。
所以,大宗商品几乎做不了带货直播。不过,另一种直播却可以做……
因为从“营销就是有效信息抵达”的角度来说,直播形式对任何品牌都是有意义的。
这就牵扯到了第三个问题……
第三,做直播究竟是“品”还是“效”?
很多老板认为直播要的是“效”,即“实现卖货效果”是直播的主要目的。其实不然,我认为“品”才是他们要的。
“又是做品牌!你们卖不了货,就骗我做品牌!”先别着急骂街,咱们还以李佳琦卖化妆品分析分析吧!
李佳琦直播间能天天断货靠的不是颜值,也不是OMG语录,而是他长期以来给粉丝提供最低价格最优质量的保障——“买李佳琦,就是买最划算!”。
最低价格是从哪来的?那是商家割肉割出来的!
这部分不赘述,科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