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巴菲特6岁做生意,10岁立志要做

美丽的黄皮肤爱心援助工程 http://m.39.net/news/a_6587181.html?ivk_sa=1024320u

沃伦·巴菲特,我们这个时代硕果仅存的商业领袖和投资大师。

这本《滚雪球》是他生平唯一授权的官方传记,讲述了他78年人生中最触动人心的故事,分享了他60多年商业和投资生涯中最宝贵的经验。

这本书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和普通人一样遭遇过挫折和失败的巴菲特,如何在投资和商业中获得了巨大成功和财富。同时,也是对巴菲特投资理念和商业思想的全面解读,它告诉我们: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

1.儿童时期对数字与概率的痴迷

一个杰出的商人不一定需要有雄厚的家族资产,但家族遗传的商业文化却往往对他至关重要。

年8月20日,沃伦·巴菲特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一个并非大富大贵,却十分严谨的商业家庭。巴菲特家族在奥马哈经营杂货铺,销售水果、蔬菜、体育用品等,因为他们待人和蔼、薄利多销、恪守信用,所以生意越做越大。爷爷欧内斯特·巴菲特曾经说过:巴菲特家从未给后人留下大笔资产,但总是会留下一部分,他们从未花光所挣到的钱,这让一切都发展得相当顺利。

挣得永远比花的多,以及永远不借钱,是巴菲特家族的传统,这两点,在的巴菲特身上依然表现得非常突出。

就在巴菲特出生之前的十个月,经济危机爆发了,在著名的黑色星期二,美国股市遭遇了滑铁卢,整个国家陷入了大萧条。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是一名股票经纪人,经济形势一片惨淡,但没得法,为了要养家,特别是抚养刚刚出生不久的巴菲特,他爹可以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经营着股票公司。

为了对投资者负责,他们只投资一些安全性非常高的股票,例如公共事业股和市政债券等,结果,在艰难的环境里,经营状况却意想不到的好,巴菲特一家很快就走出了经济的阴霾,在30年代美国大萧条的大环境下,他们家的小日子过得还不错。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再加上自身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巴菲特很早展露了一身的商业天赋。

6岁那年,巴菲特就开始做小本买卖,他从爷爷开的杂货铺里,以每箱25美分的价格批发可乐,一箱6瓶,然后再以5美分一瓶的价格卖出去,也就是说一箱可乐,他赚5美分。乍一看,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经商方式,可是其中却已蕴含着商品套利的本质,稍微算一下就知道,这桩生意的利润大概是20%,有意思的是,巴菲特此后一生的投资利润率,基本也都在20%左右。

应该说,巴菲特很小就表现出对数字的敏感。当其他小屁孩一个个心满意足地撬开一瓶瓶汽水,咕噜噜喝得心满意足,汽水瓶盖随手乱扔的时候,巴菲特在干什么呢?他在收集别人丢弃的瓶盖,他把这些瓶盖按红跟红一堆,绿的按绿的一盒,分名列类地收集、统计,如此一来,哪种牌子的汽水卖得多卖得快,他心里一目了然,然后,他再根据这个市场数据兜售他的汽水。这种别人看上去很无聊的举动,巴菲特却乐在其中,对他来说,收集、计算、记忆,所有与数字有关的事情都是那么其乐无穷。

小时候,巴菲特更喜欢学校,不仅是因为在学校可以逃离家庭问题,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学习数学。刚才我说了,巴菲特从小就对数字特别敏感,11岁那年,就和朋友一起,运用数学原理开发了一套赌马的系统,写成了一篇叫《马童选集》的分析文章,拿到赛马场上以每本25美分的价格出售,还真的有不少人购买,让他赚了一笔。

应该说,计算与统计是巴菲特小时候最好的游戏,而他在数字和概率方面表现出的天才也得到了家人的鼓励,爷爷和姑妈等长辈,纷纷送给他各种统计书籍,例如有关棒球、桥牌的书,以及秒表等精细工具,来满足他对于计算和统计的兴趣,而这些也更加培养了小巴菲特的运算能力。

2.立志做百万富翁的男孩开始接触股票

除了数字,巴菲特从小就感兴趣的,还有钱。年,10岁的巴菲特在图书馆里发现了一本书,叫《赚到美元的种方法》,大受启发,随后,他对一个朋友说,自己要在35岁之前成为百万富翁。。

巴菲特可不像别的小朋友一样,梦想说一说就完了,他是非常认真的,并且是以实际行动去努力实现的。11岁的时候,巴菲特就已经存下了美元,虽然现在看起来很不起眼,可在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那简直是一笔巨款。

巴菲特为自己和姐姐各买了三张城市优先服务的股票。注意,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笔投资。

这么小的孩子就懂得买股票?其实,在父亲的指导下,巴菲特从八岁时就开始在父亲的公司里阅读股票投资的书,有时候他还帮助抄写股票和债券文件,制作股价走势图,在那里,他度过了非常愉快的时光。

巴菲特家庭有一个传统,在每个孩子10岁的时候,父亲必须带他去东海岸旅行一次,让孩子见见世面,看看繁华的大城市。巴菲特10岁那年,父亲便带着巴菲特去了东部。他们参观了著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还一起拜访了华尔街最有声望的股票经纪人,同时也是大名鼎鼎的高盛集团的领导人,西德尼·温伯格。

温伯格被同行称为“董事的董事”“华尔街先生”。在会面中,西德尼非常肯定小巴菲特的才能,而小巴菲特也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在10多岁时,他就已经认定,自己这辈子要吃证券投资这碗饭了。

可以说,巴菲特之所以最终进入商业投资领域,也是他父亲有意栽培的结果。

3.老师格雷厄姆传授的股市秘密

大学毕业之后,巴菲特并没有直接去做生意,而是去著名的哥伦比亚商学院继续深造。他之所以选择这里,只是为了一个人,“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

现在,格雷厄姆以“巴菲特的师傅”而闻名于世。事实上,在当时,他的名气也很大。从高中时,巴菲特就很喜欢看格雷厄姆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

在读《聪明的投资者》之前,巴菲特投资股票的方式和其他人没啥区别,无非是打听点小道消息,花时间去研究股票走势图而已。但格雷厄姆的书,却给巴菲特带来了全新的思路。

本杰明·格雷厄姆

巴菲特跟格雷厄姆学到些什么呢?那就是,在投资之前一家公司之前,必须了解它真正值多少钱,也就是所谓的“内在价值”,这个词也成为了巴菲特后来一生致胜的法宝。要了解“内在价值”,就必须对公司进行彻头彻尾的调查,分析公司的潜力,再将它与公司目前在股票市场上的估值进行比对,看看是否具备升值的空间。

巴菲特说过:“我有85%像格雷厄姆”,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可以说,没有格雷厄姆,就没有现在的巴菲特。在长期的股票投资中,巴菲特一直牢记格雷厄姆的教诲:不要因为市场的变动而慌乱。

很多人在股市大起大落的时候,投资起来很容易变得盲目。牛市的时候,就疯狂跟进。熊市的时候,又忙不迭地脱手。格雷厄姆对这样的做法嗤之以鼻,他说,从短期来看,市场是一台投票机,但从长期来看,它却是一台称重机。我们只需要把目光紧紧盯着手中所持股票的内在价值,而不是股票交易的价格波动,就可以清晰地判断,当股票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时,就可以买入,当股票价格大大高于内在价值时,就赶紧抛出,这样就可以从中获得巨额利润。

4.自立门户,创立合伙人公司

年,巴菲特得到了格雷厄姆的允许,去他的纽曼投资公司工作,如愿以偿地进了自己心仪已久的企业,并且还可以在老师身边亲身实践老师的投资理论。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巴菲特却跟格雷厄姆发生了不少争执。双方的争执源自于两点:第一,对于一家公司,格雷厄姆喜欢从数字标准去进行推测,而巴菲特则更主张实事求是,从每一家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第二,对于一些没有知名度的股票,格雷厄姆不敢贸然投资,但巴菲特却觉得,在摸清对方底细之后,只要可以的话,该出手时就出手。两人观念上的分歧越来越大,巴菲特对格雷厄姆也就越来越失望。

毫无疑问,格雷厄姆的做法过于保守、过于死板了。相比之下,巴菲特的做法就要主动得多。巴菲特之所以能成为巴菲特,并且最终超越格雷厄姆,就在于他相对于师傅而言,有着更为实际的态度和更加进取的精神。

终于,巴菲特决定辞职单干。年,巴菲特有限责任公司诞生。巴菲特建立了一种基于亲密合作伙伴关系的投资方式:合伙人公司,在这个小型的公司内,巴菲特拥有绝对的决策权,但他也要对客户负责。所以,如果投资效果一般,巴菲特也就没有收入。

早期,几乎每个合伙人公司都秉持着巴菲特的原则,只接纳亲朋好友的投资,每项投资的规则都遵循简单而可靠的准则,这样一来大家既不会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想要一夜暴富,也不会特别的失望,总能有稳健的收入。

就在同一时期,格雷厄姆的公司关门大吉。虽然师徒二人已经分道扬镳,但格雷厄姆还是把自己的客户都推荐给了巴菲特。格雷厄姆告诉老主顾们,巴菲特是一个非常可靠的人,可以放心把钱交给他打理。

在格雷厄姆的大力宣传下,巴菲特的名气大涨,开始管理着越来越多的钱了。那么,巴菲特接下来又要如何一步步实现腾飞呢?我们下回接着说。

编辑

凉山

排版

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08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