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北漂沪漂广漂挺辛苦,我做个杭漂觉得
大学新闻系毕业后,我按部就班进入了老家的县级媒体工作。一年多后,因为同学的鼓动,加上年轻人的一点天真的模糊的理想,我瞒着家人,跳槽去了杭州的一家报社。其实我当时不太确定自己真的要什么,只能确定,我不想要什么。
我拖着个大箱子——因为轮子不太好,整个街区都回荡着箱子的巨响——有点狼狈地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城市。我成了一名“杭漂”。
报社有很多“杭漂”,我们境遇相同,大学毕业不久,怀揣着新闻人的情怀,到大城市追梦。
不管来自哪里,在学会杭州话之前,很多人会先学会讲一口流利的“杭普”。我们用这种浙北地区人特有的口音交谈,在杭州话外,获得一种缓冲的归属感,仿佛进入了“等候区”,离真正成为“杭州人”不远了。“杭普”特色也让领导少了几分威严,明明是训斥的口吻,却有种演滑稽小品的感觉。身在其中不觉得,当我偶尔离开杭州回到苏州,大学同学惊异于我的口音怎么这么重,才发现,杭州默默地在我身上放了点东西。
杭州不动声色的改造,令我有些惶恐,催促我开始考虑,真的要在这里待下去吗?不,这儿的气候有点糟糕,夏天酷热,整个冬季都是湿漉漉的。我的新工作也跌跌撞撞,每一天都在外面跑,劳累了一天回来写完稿,却常常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被毙稿。
“我们要的是鲜活的、老百姓看得懂的新闻!”从编辑到主任到总编,反反复复都在吼这句话。他们对于文章“简单直白”的追求近乎完美主义。但凡稿子里有一两个生涩的字眼,都会被要求替换,写完还会追问:看的人真的明白了吗?他们想要知道的信息点,稿子里都说清楚了吗?有时候标题就是一段大白话,这样的趋势,到了新媒体时代才开始大行其道,可是20年前,我的耳边每天都是这样的灵魂发问。
这种从业态度直到现在都影响着我,后来我在别处也应聘过,对方听完我的观点很不以为然:“我们写的是专业文章,是给专业人士看的。”这个时候,我还真是怀念杭州的同事,他们还在孜孜不倦地写着普通老百姓爱看、能看懂的文字吧。
因为这样的导向,有些非科班出身的新闻人成为报社的主力一点儿也不奇怪。财经部已经被原股票经纪人占领,社会新闻部里混杂着有些匪气的“社会人”……真的,你永远不知道迎面走来驼着背的大爷是不是能写一手漂亮的评论,隔壁办公室不声不响的眼镜男是不是刚出了本书,那都是常有的事。
真是个让人怀念的地方,天南海北的人来到杭州,得到热情的拥抱,各展才华,不必担心被埋没,标新立异在这里受到大大的鼓舞,这个城市用它的活力,渐渐唤醒了我。
不知道为什么,没什么经济头脑的我,却被一直留在了经济部,想去副刊却始终不能如愿,天天只能和银行、保险公司打交道。
“不如你试试炒外汇啊……”
“也许你可以考虑买我们新推出的这款基金。”
“我跟你说,人一辈子必须要买保险哦……”
我明明是来采访的啊,可是最后我买了保险、基金,又开通了外汇账户……这些所谓的“线人”都是杭州人!很难拒绝他们笑眯眯的、真诚的眼睛,清一色穿着光鲜的制服,操亲切的“杭普”:“我跟你唆(说),你要了解一款产品,你必须死(使)用它。”嗯,为了解每一款理财产品的特性,这样的牺牲也是必要的吧,何况,也未必是坏事吧。这就是我的工作对象,他们是你值得依赖的朋友,时时为你的钱袋忧虑。
我的杭州同事也不怎么让人省心。有一天,注意,这是17年前,隔壁工位的杭州小姑娘忽然神秘兮兮地跟我说:淘宝,你听说过吗?我在上面注册了一个账户,卖首饰,帮我保密哦!她跑商场线,哪家商场搞活动,市面上流行啥,她的嗅觉最灵敏。我当时嗤之以鼻,淘宝,这名字听着就小家子气,好好干活、逛逛商场不香吗?
我现在有些后悔了。
还有个杭州男同事非常努力工作,写出了当时的很多爆款深度报道,攒了些钱却跑到上海锦江乐园边买了套小房子,当时的上海房价是元一平方米。这套小房子倾尽了他所有的积蓄。你说他莫名其妙吧?那是18年前,杭州人为啥要买上海那么远的老房子呢?又这么贵!
我现在收回我的话。
杭州人每天都在琢磨什么呢?这是我当时常常有的疑问。他们身上都有些奇怪的点,不爱按常理出牌,这里可以诞生互联网巨头似乎也很好解释了,杭州人总想着干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事儿。
可是也不对,有些事杭州人不爱出格。比如坐公交车,20年前,杭州人就循规蹈矩从前门上后门下了。我后来到任何一个城市,都没有杭州人这么较真的,前门上就是前门上,真没有一个走后门的。这么简单的规则,执行得这么认真、这么彻底,让我啧啧称奇。
我最终没有留在杭州,和个别杭州朋友们保持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