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募基金行业新机遇及发展战略深度解析
全文页,以下为上篇内容。如需报告请登录。
资管行业新兴浪潮迭起,业态变革孕育公募基金新机遇。首先,指数基金优势突出,目前投资规模加速增长,未来发展空间可期,产品创新或为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其次,公募基金投顾试点正式开启,全权委托模式有助于差异化布局,公募基金权益产品研究及配置能力领先,新投顾模式下需提高自身专业性。第三,银行理财子公司逐鹿大资管市场,未来有望与公募基金构成有力竞争,但二者定位、优劣势均存在差异,或将共筑在竞争中合作的良好格局。
指数基金优势突出,未来发展空间可期
审视当下:规模加速增长,费率有所承压,竞争逐渐分化
相较主动型基金,被动型基金并不主动寻求超越市场表现。基金按投资理念分类,可以分为主动型基金与被动(指数)型基金。相较于主动型基金以寻求超越市场的业绩表现为目标,被动型基金并不主动寻求超越市场表现。被动型基金一般选取特定的指数作为跟踪的对象,追求尽可能小的误差复制,因此被动型基金又被称为指数型基金。为表述方便,如无特别说明,我们在下文中对“指数基金”、“指数(化)投资”、“被动投资”、“被动指数基金”不做明确区分。
指数基金分为增强指数型和被动指数型。我们可以根据基金是否被动的跟踪某一股票指数,将指数基金分为被动指数型和增强指数型两大类。被动指数型基金只是被动的跟踪某一具体的股票指数,追求尽可能小的跟踪误差,而增强指数型基金,则期望通过某种量化增强模型来获得超越基准指数的超额收益,并无统一模式。由于增强型指数基金目前规模较小,普遍交易不活跃,所以不在我们详细讨论范围内。我们在后续讨论中会根据基金投资对象的不同,将指数基金分为股票型、债券型、商品型和跨境型。这5种类别的股票指数很清晰代表了不同类别的投资偏好,是最常用的分类方法。同时,考虑到商品型和跨境型目前规模不大,普遍交易不活跃,所以不在我们后续的详细讨论范围内。一些相对特殊的基金,并不完全适用于传统的基金分类方法,比如: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上市型开放式基金(LOF)、分级基金、保本基金、基金的基金(FOF)等,但目前LOF、分级基金等普遍交易不活跃,所以亦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
ETF具有指数基金、高流动性和实物申购的核心特点。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xchangeTradedFund,简称ETF),是一种革命性、创新性的投资产品,自20世纪90年代于北美诞生后,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迅猛发展。ETF的核心特点有三个:指数基金、交易型基金、实物申赎。其中,指数基金的特点指投资者可以通过买卖ETF方便地实现对所跟踪指数中一篮子证券的买卖,即ETF本质上是一种指数基金。由于ETF是在证券交易所(场内)交易,可以像股票一样按市场价格自由买卖,所以具有高流动性的特点。同时,当投资者向基金公司申赎ETF份额时,必须使用ETF对应的一篮子股票交易,而非现金。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有利于缩小所跟踪目标指数收益表现的误差,同时降低基金资产在买卖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损耗。因此,ETF既有指数基金本身的优势,还兼备高流动性、跟踪误差小的特质。由于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在总体的分类保持不变下,我们同时会单独讨论ETF。
1)指数投资优势突出,目前投资规模相对较小,未来发展可期
相比主动型基金,指数基金在管理费率、分散风险、业绩稳定等方面投资优势突出。指数描述整体市场价格变化,而指数基金是以特定的指数作为投资对象,因此指数基金能避免踩雷,有效规避非系统风险。此外,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程度越来越高,获得超越市场平均的收益也越来越难。处于投研劣势、信息劣势的中小投资者,通过投资指数基金,取得市场平均收益率,性价比更高。在管理费率上,对于指数基金,基金公司通常只需收取每年0.5%甚至更低的管理费用,而主动型基金每年平均要收取1.5%的管理费用。总体来看,在运作上相比主动型基金,指数型基金拥有规避非系统风险、业绩长期稳定、流动性强、交易成本低廉等优良特质。
被动基金规模相对较小,ETF在指数基金中规模最大。年是我国指数基金元年,国内发行了第一只指数型基金产品——华安MSCI中国A股指数增强基金,同年天同指数基金成立;年,第一只ETF基金华夏上证50EFT成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内现有指数型基金近千只,管理规模超过万亿元,所跟踪的标的指数包括国内外市场的股票指数、债券指数,以及石油、黄金、白银等商品的期货、现货合约。截至年上半年,中国基金市场总规模达到17.07万亿元,其中主动型基金规模为15.60万亿元,占比91.42%;被动型指数基金(包含增强型)规模为1.46万亿元,占比8.58%。在指数基金中,ETF规模合计亿元,占指数基金总规模的61%,占总基金规模的5.23%。
按投资对象分类来看,债券型指数基金规模变化显著。我国指数基金主要分为股票型和债券型。分别来看,股票型指数基金率先发展,早期占指数基金总规模较大,年至年的CAGR为11.84%,占比始终超过50%;债券型指数基金早期占比较小,但近几年发展迅猛,占比从年的2.03%发展至H1的31.39%,年至年规模的CAGR为61.57%。截至年上半年,被动型指数基金总规模1.4万亿元,同比增长54.4%,其中被动指数型股票基金总规模亿元,同比增长36.9%;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总规模亿元,同比增长%。
满足市场需要,政策支持下指数基金发展可期。近年来我国指数投资发展迅猛,除了得益于指数投资的优良特点及其良好的业绩表现外,更重要的是指数投资迎合了市场产品创新发展的需要。近年来,相关政策的支持更是为指数投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自年起,沪深交易所开始大力发展ETF、LOF等场内交易基金产品,同年共同组建了中证指数公司,进一步推进我国指数投资走向规范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道路。此外,融资融券制度的推出、股指期货合约的上市、指数类股票基金产品单独分类审核,都为指数投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我国指数投资顺应了国际发展的趋势,迎合了国内市场发展和产品创新的需要,获得了相关政策的保障和支持,未来发展可期。
2)债券型产品多为中短久期政金债,股票型产品以ETF为主
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总体规模较小,多为中短久期政金债。截至年上半年,我国市场上共有只债券指数型基金,总体规模达到亿元,在指数基金中占比32.%。其中19只为ETF,只为开放式债券指数基金。从规模上看,ETF基金总规模为.56亿元,占债券指数型基金总规模不足3%。规模前十的债券指数型基金几乎都为中短久期的政金债指数基金,未包含一只ETF,管理人集中度相对分散,并且其中大部分基金为主要由机构投资者参与认购的年“爆款”基金。
股票型指数基金规模最大,SmartBeta海外市场发展迅速,或成未来发展风口。股票型指数基金是国内目前发展最为成熟,规模最大的一类指数基金。不考虑境外相关,这类基金可分为规模指数基金、行业指数基金、主题指数基金、风格指数基金和策略指数基金。从图中可以看出,截至年Q1,规模指数基金占比最大,占指数型股票基金总规模的40.7%,其次是主题基金,占比28.3%。目前跟踪策略指数的基金数量和规模都比较少,主要集中在基本面50和基本面这类SmartBeta产品。而在海外市场中,SmartBeta发展迅速,越来多的机构投资者逐渐接受并使用该产品。未来,随着国内市场规模指数基金布局接近尾声,行业和主题指数布局逐步完善,SmartBeta或将成为国内指数化投资的下一个风口。
股票型基金产品中ETF接近半数,管理人集中度相对较高。截至年上半年,我国共有只股票型指数基金,其中ETF产品共有只,占比达到49.87%。从规模上来看,规模前十大的股票型指数基金产品中,产品类型都为ETF。从管理人角度来看,华夏基金在其中占据4席,享有绝对优势。
规模型指数基金多跟踪沪深和中证指数。从跟踪指数类型角度来看,截至年上半年,跟踪沪深指数的规模型基金数量最多,达72只,其次是跟踪中证指数,规模型基金数量达51只。
行业型指数基金多针对证券和医药行业。从行业角度来看,截至年上半年,行业指数基金中针对证券行业的指数基金数量最多,达56只;其次是医药行业,行业型基金数量达50只。
3)投资者结构差异明显,股票型多个人投资者,债券型备受机构投资者青睐
规模型基金整体投资者结构较均衡,规模越大机构投资者比例越高。截至年年末,在只规模型指数基金中(未包含增强型),个人投资者占比50%及以上的基金达只,占比50.0%;个人投资者占比80%及以上的基金达只,占比35.2%。从规模上看,截至年年末,33只规模在50亿及以上的被动指数型股票基金中,机构投资者占比70%及以上达18只,占比54.6%;13只规模超过亿的规模指数基金中,机构投资者占比70%及以上达9只,占比69.2%。
行业型基金个人投资者比例相对较高,机构投资者在大规模基金中占比较小。截至年年末,在只行业指数基金中(未包含增强型),个人投资者占比50%及以上的基金达只,占比68.7%;个人投资者占比80%及以上的基金达只,占比53.3%。从规模上看,截至年年末,17只规模在30亿及以上的行业指数基金中,机构投资者占比70%及以上达5只,占比29.4%;8只规模超过50亿的指数基金中,机构投资者占比70%及以上仅1只,占比12.5%。
个人投资者倾向于股票型,机构投资者更青睐债券型。从整体上看,截至年年末,在只被动指数型股票基金中(含增强型),个人投资者占比50%及以上的基金达只,占比69.0%;个人投资者占比80%及以上的基金达只,占比54.2%;在只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中,机构投资者占比50%及以上的基金达78只,占比60.0%,机构投资者占比80%及以上的基金达74只,占比57.0%。从规模上看,截至年年末,49只规模在50亿及以上的被动指数型股票基金中,机构投资者占比70%及以上达26只,占比53.1%;20只规模超过亿的被动指数型股票基金中,机构投资者占比70%及以上达14只,占比70%;43只规模在50亿及以上的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中,机构投资者占比70%及以上达26只,占比60.5%;11只规模超过亿的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中,机构投资者占比70%及以上达6只,占比54.5%。
4)指数基金管理费率整体分布较为集中,管理费率呈下行趋势
指数基金管理费率分布较为集中,个别产品费率较高。截至年上半年,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共只,其中只管理费率为0.15%,占比72%;65只处于0.15-0.3%之间,占比24.6%。个别基金管理费率较为不同,如华夏亚债中国A/C费率仅为0.13%,为全市场最低;东吴中证可转换债券A/B费率为0.7%、中泰中证可转债及可交换债A/C费率为0.6%,为全市场最高。
股票型指数基金管理费率分布较为分散,部分产品费率较高。截至年上半年,股票型指数基金共只,其中只管理费率处于0.5-0.75%之间,占比50.47%;只管理费为1%,占比29.21%;只管理费处于0.0-0.25%之间,占比9.56%。个别基金管理费率较为不同,如浙商汇金中证转型成长费率为1.20%,为全市场最高,但基金整体规模较小,截至20Q1资产总值为0.31亿元。
各类型指数型基金费率存在差异化定价:
规模前十的规模型股票指数基金费率以0.50%为主,整体回报率较高,管理人较为集中。规模前十大的基金中管理费区间为0.15-0.50%,其中管理费为0.15%的基金有1只,管理费为0.50%的基金共有9只。此外,规模型股票指数基金成立至今的回报率整体较高,最高为华安创业板50ETF的.32%(成立至今回报率,下同),最低为易方达沪深ETF的-5.99%,整体管理人较为集中。其中,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3只,华夏、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均发行2只,嘉实、南方和华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各发行1只。
规模前十的行业型股票指数基金费率以1.00%为主,回报率差异明显,管理人较为集中。规模前十大的基金中管理费多区间为0.50-1.00%,其中管理费为0.50%的基金有4只,管理费为1.00%的基金有6只。此外,成立至今回报率差异明显,最高为招商中证白酒B的.27%,最低为招商中证证券公司B的-95.46%,管理人较为集中。其中,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6只,占据绝对优势,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2只,国泰和华宝基金管理公司均发行1只。
规模前十的主题型股票指数基金费率以0.10%为主,回报率差异明显,管理人较为集中。规模前十大的基金中管理费区间为0.05-0.10%,其中管理费为0.50%的基金有4只,管理费为0.10%的基金有6只。此外,成立至今回报率较高,最高为国泰CES半导体芯片ETF的.96%,最低为嘉实央企创新ETF的97.85%,管理人较为集中。其中,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4只,占据绝对优势,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2只,华宝、汇添富、国泰和嘉实华安基金管理公司各发行1只。
规模前十的风格型股票指数基金费率以0.10%为主,回报率差异明显,管理人较为分散。规模前十大的基金中管理费区间为0.10-0.15%,其中管理费为0.10%的基金有8只,管理费为0.15%的基金有2只。此外,成立至今回报率相对较高,最高为华宝上证价值ETF的77.74%,最低为景顺长城中证红利低波动ETF的0.55%,管理人较为分散。其中,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2只,博时、华宝和富国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各发行1只。
规模前十的策略型股票指数基金费率以0.10%为主,回报率整体较高,管理人较为集中。规模前十大的基金中管理费区间为0.10-0.18%,,其中管理费为0.10%的基金有9只,管理费为0.18%的基金有1只。此外,成立至今回报率较高,最高为建信深证基本面60ETF的.48%,最低为兴业上证红利低波动ETF的-2.94%,管理人较为集中。其中,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3只,建信和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均发行2只,景顺长城、富国和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各发行1只。
5)竞争格局逐渐分化,龙头公司优势明晰
指数基金行业竞争有所加剧,但头部公司规模领先。从年起至年,CR5和CR10每年都保持下降趋势,但CR5始终高于40%,CR10始终高于60%,体现了指数基金行业分化发展的特点。截至年上半年,股票型指数基金规模前十大的基金公司均达到亿以上。其中,华夏基金指数股票型基金达到了亿,远超第二大基金公司亿元,在规模上占据着绝对优势。从股票型指数基金分类来看,华夏基金管理公司合计有8只基金为前十大规模,其次是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有6只,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有5只。整体来看,无论是从整体规模还是产品分类前十大规模来看,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都占据着绝对优势。
海外经验:历经蓬勃发展,价格竞争激烈,产品条线丰富
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指数化投资市场,据ICI统计,年美国ETF市场净资产占世界总额的70%。以美国为例,我们对成熟市场的指数共同基金和ETF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分析,目的是希望从中发现行业未来发展规律和趋势。而国内市场与成熟市场实际情况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对于国外市场,我们后面的分析会从指数基金的发展脉络开始讲起,继而对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总结以往产品成功对应的具体背景,为预判接下来的发展思路提供借鉴。
1)发展脉络:初期沉寂,借牛市东风蓬勃发展
发展初期:理论发展积淀,指数基金初入市场
随着现代金融理论研究的发展,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有效市场假说()为指数化投资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此背景下,年,美国富国银行向机构投资者推出了第一只指数基金。年,先锋领航发布了第一只面向零售市场的指数基金-VanguardIdx。但彼时,美国国内通货膨胀率和市场利率的大幅上升以及股票市场的疲软,促使投资者将资金从股市转向相对安全的短期流动资产,再加上指数化投资和传统的投资理念、投资方法有较大差距,指数基金并没有得到投资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