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讲机海绵垫生词本hellip
十天前,位于嘉定工业区的一处集中隔离点正式启用。13名医护人员、6名翻译志愿者、2名总台志愿者及若干其它工作人员卯足了劲儿,用严密的管理、细致的服务,共同朝着“零感染”的目标努力,同时,也让入住者感受到嘉定的温度。目前,这里共有名入境集中隔离人员入住。
对讲机王益是嘉定工业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卫医师,也是隔离点的“总管家”,帮助解决入住人员的各种困难。
王益告诉小编,隔离人员被送到点位上后,工作人员会进行详细的信息登记,包括既往病史、慢性病、过敏情况等,都要一一登记。“比如,有的集中隔离人员是过敏体质,对花生、大豆等过敏,我们也要详细记录,在配餐时多加注意。”
号房间的家属来给他送生活用品。
收到,让他进来放在门口!
号房间的热水壶坏了。
收到,我送一个热水壶上去。
送货、协调、修理……对讲机不停给王益发指令,他需要及时解决隔离点内出现的各类问题。为第一时间响应入住者的生活需求,无论是工作时间还是休息时间,对讲机都没有离开过王益身边。
的留观对象是少数民族,王益与送餐处沟通,在餐食方面要注意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
刚刚沟通完,还没等坐下来休息,他又接到总台志愿者的反馈,的住户反映房间窗户漏风。电话沟通无果后,王益决定上门察看情况。他穿好防护服进入房间,反复尝试关紧窗户,但是由于窗框连接件老化,防护服又导致行动不便,等问题解决后,王益已经闷出了一身汗。
在嘉定工业区的隔离点位,此前住进了一个从西班牙飞抵上海入境的中国人陈女士,在隔离点进行信息登记时就泪流满面:“还是祖国好,终于回家了!”之后,她每天都会打电话给点位上的工作人员聊会儿天,排忧解闷。“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我们也愿意陪她聊聊,排解烦闷的情绪。”王益说。
这是王益第二次进驻隔离点,他还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回家,王益说:“更希望这里入住的所有人都能平安回家。”
海绵垫在隔离点内,嘉定工业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8名医护人员分为4组,轮流值守,每组值班6小时。下午5点半,沈佳雯正换上隔离服,准备接手今天第3班的医护工作。
“全副武装”的准备工作不少,不仅要在护目镜内涂抹洗洁精,防止护目镜起雾,还有一个流程很特别:沈嘉雯把一片像海绵垫一样的东西贴在口罩边沿。由于长时间戴口罩,不少医护人员患了“职业病”,脸颊两侧出现“压疮”,开始的时候又红又肿,一碰就痛,不久后会变成一块青黑的疤痕。
一开始,大家先在伤口处贴一层水胶体敷料,临时保护创面不被口罩摩擦。后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爱心人士在新闻上看到类似报道,特地前来捐赠了3盒泡沫敷料,就是沈佳雯贴在口罩边沿的“海绵垫”。一片平方厘米大小的海绵垫,剪成5小片,分别贴在口罩、护目镜上,戴起来舒适,也不影响密闭性。
▲沈佳雯把门当镜子,整理着装
生词本入住隔离点的入境人员中有不少外籍人士,语言交流存在障碍。团区委向隔离点派驻了6名翻译志愿者,每天2人日夜轮流上岗。
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外交学专业的小徐,就是其中之一。小徐坦言,毕业后没有了语言环境,来隔离点担任志愿者前,心里有些没底,就怕自己无法胜任。
为做好翻译工作,小徐把团区委发的一份英文常用语材料全部背了下来,还熬夜准备了一个“生词本”,上面是她自己一边翻词典、一边看国外新闻报道整理出的近80个新冠相关词汇,如口罩、护目镜、咳嗽、发热等。听说隔离点有日本籍的入住者,她还请同学帮忙翻译了一些日语,并细心地备注发音方法。
带着“生词本”,小徐来到隔离点上岗了。谁知,接到的第一通电话却和她想象中的不同,对方只是询问工作人员上楼量体温时,能否帮忙把水和牛奶带上楼。如今,小徐已经能和外籍人士“无障碍”交流,全面承担起翻译志愿者的工作。
责编:朱雅君
撰稿:张先琳
编辑:张先琳
摄影:张先琳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44.html